Logo Pic
菌物志Mycopedia 

“花盆里这黄不拉几的是啥玩意儿?”





它是什么?

纯黄白鬼伞Leucocoprinus birnbaumii是在花盆中最常见的小型蘑菇之一,它的通体都有柠檬黄色的鳞片,很容易识别。它是一种有毒的蘑菇,我们会在下文中具体讨论它的毒性。

纯黄白鬼伞曾被称为黄环柄菇Lepiota lutea,两者是同一种蘑菇。但是,纯黄白鬼伞和脆黄白鬼伞(易碎白鬼伞)Leucocoprinus fragilissimus并非同一物种。纯黄白鬼伞是一种真菌,分类学上,纯黄白鬼伞属于蘑菇科白鬼伞属(曾被置于环柄菇科),白鬼伞属的所有物种均称为“XX白鬼伞”,所以纯黄白鬼伞虽然呈黄色,但名字依然带有“白鬼伞”。纯黄白鬼伞属于环柄菇类真菌之一。
纯黄白鬼伞的主要特征包括:整个菇体被容易脱落的淡黄色至柠檬黄色鳞片;菌盖边缘有细密的沟纹;菌褶白色至淡黄色;菌柄上有一个容易破碎消失的菌环。当它的菌盖完全张开后,鳞片和颜色都会褪掉许多。在花盆中有时还能见到其他种类的蘑菇,如蓝紫白鬼伞Leucocoprinus ianthinus、硫色白鬼伞Leucocoprinus straminellus、锥盖伞属Conocybe spp.等,下文中提到的一些处理方式虽然没有经过测试,但可能也能用于这些蘑菇上。
和纯黄白鬼伞相似的物种主要是硫色白鬼伞,它就像一个褪色版本的纯黄白鬼伞,整个菌盖几乎是白的,仅菌盖中心略微带有黄色调。它也很喜欢出现在花盆里,但不如纯黄白鬼伞常见。另外曾有纯黄白鬼伞被识图识别成死亡帽(绿盖鹅膏Amanita phalloides)的案例。绿盖鹅膏是共生菌,必须和树木共生,不会出现在花盆中,且绿盖鹅膏的表面没有鳞片,菌柄基部有一个白色的菌托。



它怎么出现在这里的?——传播方式

和大多数蘑菇一样,纯黄白鬼伞通过在空气中散布孢子来繁殖。孢子会随风飘散,落到合适的环境后便会生根发芽,在土壤中形成菌丝体。除非你用透明的花盆,否则这些菌丝体一般是不可见的。在环境条件合适时,菌丝体会产生蘑菇,从蘑菇上再次散播出孢子。
但仅仅是孢子传播,并不足以解释如今纯黄白鬼伞的全球性分布,也无法解释纯黄白鬼伞为何更喜欢出现在花盆、温室等人为干扰过的环境中。纯黄白鬼伞似乎总是和花盆绑定在一起。其种加词“birnbaumii”是一位捷克园丁的名字,最早便是他在温室中发现了这种蘑菇。在英文中,纯黄白鬼伞被称作“花盆小矮菇”(plantpot dapperling)。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但是从纯黄白鬼伞喜欢花盆土壤的习性来看,它很可能是随着营养土的国际交易,或者栽培植物的国际交易而传播的。带有孢子或菌丝体的土壤颗粒混杂在营养土中,随着国际交易传播到各个国家,并在当地扎根。
也就是说,之所以纯黄白鬼伞会在花盆中扎根,虽然不能排除空气中孢子落入土壤的可能,但更可能是因为花盆中使用的营养土已经被菌丝污染了。蘑菇突然从花盆里冒出来,说明菌丝体很可能已经在土壤里潜伏了一段时间。
图片来源:@SHAKESPEAR

纯黄白鬼伞在许多地区的分布依然受限于花盆、温室、城市绿化带等环境,部分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它们来源于营养土,因此喜好受到过人为干扰的环境,而不适应野外的环境,也无法和野外的物种竞争。温度可能也是影响因素,虽然纯黄白鬼伞的原产地如今已很难考究(有资料认为是南非、中非和美洲地区),但多数白鬼伞物种起源于热带地区,因此在纬度较高的地区它们只能躲在花盆和温室等室内环境里。
实验表明,受到菌种污染的土壤颗粒可以有效地污染干净的土壤,但真菌似乎不能通过水传播(比如将长蘑菇的花盆和未被污染的花盆放在同一缸水中吸水),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植物的种类似乎不会对蘑菇生长造成明显影响。



有必要除掉它们吗?

回答这个问题前,不妨看看它对植物和我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它会害死我的植物吗?——对植物的影响

作为一种腐生菌,纯黄白鬼伞并不会像寄生菌一样直接寄生在植物体内或导致植物腐烂。它们也不会像共生菌一样促进植物的生长——至少理论上来说如此。事实上,一项来自墨西哥的研究比较了接种不同真菌种类对假球松Pinus pseudostrobus生长状况的影响,令人惊奇的是,接种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arrhizus,菌根菌)和纯黄白鬼伞的混合菌种,相较于接种纯彩色豆马勃菌种,对树苗生长的促进程度更大,其中纯黄白鬼伞起到了何种作用暂不明。
像所有的腐生菌一样,纯黄白鬼伞可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并将它们转化为植物可以利用的无机质。许多人认为“纯黄白鬼伞会和植物争夺养分”这种想法失之偏颇,其实植物根本无法直接利用有机肥,必须经过微生物的分解转化后才能利用它们。这个过程本来是由细菌和一些微型真菌完成的,现在换成了大型的真菌而已。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纯黄白鬼伞会直接危害植物,包括寄生在植物上、分泌物质抑制植物生长,等等。相反,应该重视的是纯黄白鬼伞对于植物间接的危害。纯黄白鬼伞喜欢在形成发达的菌丝网和大量的菌核,且通常环境越好、营养越丰富,越倾向于形成菌核(贺新生等,2001)。
左边是形成中的原基,右边是纯黄白鬼伞形成的大量菌核。图片来源:Daniël Ludeking et al. 2011

在花盆等空间有限的环境中,这些结构可能会挤压空间,导致根系的发育不良,同时减少土壤的吸水性,使土壤更加容易干燥,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例如,洋兰的栽培介质中经常使用树皮,而纯黄白鬼伞的菌丝可以包裹在树皮表面,减少树皮吸水性,使土壤更容易干燥。这些一般会导致植物生长缓慢,也有可能会导致植物死亡。不过有些时候,并不是因为蘑菇而导致的植物死亡,而是主人过多地浇水,导致了蘑菇滋生,同时也导致了植物的根系窒息而死。把原因全部怪到蘑菇头上时,最好先想想是不是自己浇水过多了。
所以纯黄白鬼伞是否影响植物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当环境空间充裕时它们理论上对植物有好处(虽然未得到实验证实),但在较小的花盆中(例如各类多肉花盆)可能会严重挤压植物根系的空间。



它对人有什么影响?——毒性和孢子

关于毒性
文献记载中,纯黄白鬼伞能引发胃肠炎型毒性,症状包括腹痛、呕吐、腹泻等(陈作红等,2016)。理论上它引发的中毒程度应该是较轻或中等,但近年来(2019-2022年,参考中中疾控报告)没有报道过一起纯黄白鬼伞中毒,我们只能通过早期文献的记载推测其毒性,而早期文献的准确性并不能保证。无论如何,纯黄白鬼伞的毒性不会很强,更不会致死。网络上的“幻觉” “幻听” “持续微笑6小时” 等均属谣言,而网传纯黄白鬼伞导致“休克”倒不是没有可能,但也一定是建立在巨量食用的基础上的。考虑到纯黄白鬼伞的单个个体肉很少,很少大量出现,且近几年都没有相关案例报道休克,这可能又是一个无中生有的症状。
如果发生中毒,尽快就医并告知中毒的蘑菇物种是纯黄白鬼伞。由于毒素不明(有大量引发胃肠炎型中毒的蘑菇,其中只有少部分的毒素已经探明,更多的还在研究之中),目前无特效药,一般的处理方式是催吐、洗胃、导泻、补液等,有时不就医也能自愈,但依然建议就医。
在以色列,报道了较多孩童误食纯黄白鬼伞的案例。生长在花盆中的纯黄白鬼伞很容易与儿童接触,其鲜明的颜色也容易引诱儿童食用,因此如果家里有儿童,建议尽快拔除。
关于纯黄白鬼伞的动物毒性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

关于孢子
一些蘑菇能产生大量的孢子粉,吸入肺中可能导致肺部感染等情况。不过纯黄白鬼伞的孢子量并不大,一般不用担心感染,多通风,或将花盆转移到室外即可。





所以,是否要除掉纯黄白鬼伞,取决于具体情况和你自己的想法。有些时候蘑菇和植物相安无事,有些时候菌丝会压迫植物并导致长势不良。一些人会膈应花盆里长蘑菇,一些人则觉得它们也是一道风景线。如果你决定要除掉它们,有必要提醒的是纯黄白鬼伞极其难以根除,具体可以阅读下一段。



我怎么除掉它们?——处理方式

纯黄白鬼伞是顽固的真菌,对于已污染的花盆,没有特别好的去除方式。仅仅拔掉蘑菇无法根除,因为在土壤中的菌丝体依然存活并能不断产生新的蘑菇。我的建议是,如果植物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异常,就放着不要管,减少浇水次数,或者浇点多菌灵,一定程度抑制真菌的生长就行了。因为纯黄白鬼伞不直接危害植物,它只是挤压植物的空间。
如果植物已经出现异常并且你还想保住植物,那建议彻底换盆换土,用多菌灵清洗植物根系,换盆时和换盆完建议用双氧水、高锰酸钾等消毒剂清洗工作台和栽培区域,防止土壤颗粒污染。之后的养护中减少浇水次数,多晒太阳,并需要做好纯黄白鬼伞复发的准备。另外多菌灵对纯黄白鬼伞是否真正有效依然是未知数,我并未找到相关的资料,而网络上有观点认为完全没用。
如果你打算扔掉这盆花,则同样建议用双氧水、高锰酸钾等消毒剂清洗栽培区域,将措施重点放在这些污染性的土壤颗粒上很重要。如果家中有储备营养土,可以用暴晒、微波炉加热、高锰酸钾消毒(浇灌高锰酸钾,2-3天后用水清洗土壤)等方式消毒。



科学家琢磨出了什么方式对付它们?

关于防治纯黄白鬼伞的文献并不多。Nancy Beerens et al.的报告中认为,虽然纯黄白鬼伞喜欢湿润环境,水分可以刺激原基的形成,但长期暴露在湿度80%以上的环境会严重抑制菌丝生长。各种氧化剂,如双氧水、“电解水”(原文中仅提到是一种含氯的电解水)可以抑制真菌生长,它们可以用来消毒工作台,“电解水”还可以加入到浇灌植物的水中起到杀菌作用。基质中的含糖量对生长也有影响,2-5%的含糖量适合生长,而10%以上则会抑制生长。γ射线辐照可以用于消毒营养土。喷洒0.08mL/L的嘧菌酯溶液可以抑制真菌生长,但药剂无法很好地渗入土壤,因此无法杀灭深层的真菌。Daniël Ludeking et al.的报告中提到大剂量的咯菌酯和嘧菌环胺对纯培养物也有效果,对于花盆里的真菌是否有效果有待考察。





参考文献

  1. 毒蘑菇识别与中毒防治, 2016. 陈作红、杨祝良、图力古尔、李泰辉编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2. Mushroom Poisoning Outbreaks - China, 2019, 2020. Haijiao Li et al.. China CDC Weekly    
  3. Mushroom Poisoning Outbreaks - China, 2020, 2021. Haijiao Li et al.. China CDC Weekly    
  4. Mushroom Poisoning Outbreaks - China, 2021, 2022. Haijiao Li et al.. China CDC Weekly    
  5. Mushroom Poisoning Outbreaks - China, 2022, 2023. Haijiao Li et al.. China CDC Weekly    
  6. The epidemiology of wild mushroom poisoning in Israel, 2023. Dalia Lewinsohn, Yael Lurie, Aviad Gaon, Alona Yu. Biketova & Yedidia Bentur. Mycologia 115(3):317-325    https://doi.org/10.1080/00275514.2023.2177471
  7. Survival and growth of pines with specific ectomycorrhizae after 3 years on a high site, 2011. María Valdés. Canadian Journal of Botany 64(4):885-888    https://doi.org/10.1139/b86-115
  8. 纯黄白鬼伞菌丝体和子实体的培养研究, 2001. 贺新生,康晓惠,李纯华. 微生物学通报 28(3): 27    https://doi.org/10.13344/j.microbiol.china.2001.03.007
  9. Ontwikkeling duurzame beheersmaatregelen ter preventie van Leucocoprinus birnbaumii, 2014. Nancy Beerens, Jantineke Hofland-Zijlstra, Rob van den Broek, Suzanne Breeuwsma en Marianne Noordam. Rapport GTB-1333    
  10. Bestrijding en beheersing van overmatige groei van de schimmel Leucocoprinus birnbaumii bij de teelt van Phalaenopsis, 2011. Daniël Ludeking, Pim Paternotte, Roel Hamelink en Marc van Slooten. Rapport GTB-1109    




(正文完)

标签:[无]
发表时间:2023-08-13
发表者:卷柏
历史版本:1
上次编辑:2023-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