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Pic
菌物志Mycopedia 

研究蘑菇指南


我住在城市里。在我刚刚接触到蘑菇这一领域并出去寻找蘑菇时,我经常会天气晴朗时在绿化带、小树林里兜兜转转。运气好时可能能发现几朵蘑菇,端起手机仔细拍几张照,心里一阵成就感。便是以这样如今的我看来很可笑的方式,我一步一步敲开了菌物学的大门。
事实上,按照上面的方式是很难找到蘑菇的,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摸索出一些寻找蘑菇的窍门,之后又花了很长时间才意识到留存标本的重要性。期望本文能带领更多的爱好者,更快接触到研究蘑菇的「正确方法」。





Why?为何研究蘑菇?——菌物学绪论


是所有的菌物学家都需要跑到野外采集蘑菇吗?当然不是。
菌物学Mycology是以菌物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关于菌物的定义下文再具体阐明),它包括对菌物各个层次的研究。它的基本任务是研究菌物相关的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以开发、利用菌物资源,这就是研究蘑菇的目的。
菌物学有许多分支,例如研究食用菌的食用菌学、研究分类和相关东西的菌物系统学,等等。
本站主要提供菌物系统学相关的信息。

菌物系统学研究哪些事物?菌物学家具体干些什么?关于这些问题的进一步说明,可见此处



When?Where?How? 何时、何地、如何寻找蘑菇?



长满苔藓的腐木上,长了不少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



这朵黄鳞小鬼伞Coprinellus ellisii生长在人工栽种的樟树林中,蘑菇非常喜欢落叶丰富的环境。



生长在城市里,人工铺设草坪上的黄白小菇Atheniella flavoalba



丝盖伞科Inocybaceae物种能和大量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因此它们附近的植物种类需要特别关注。

把握时机
总的来说,蘑菇在每年夏天6-8月份,温度较高时比较常见。每年的10-2月份天气较冷降水也少,南方大多数地区处于旱季,蘑菇数量不多。
寻找蘑菇最好选取雨后的1-2天,土壤未完全干燥时寻找。小型真菌和黏菌会在雨后的一天内甚至数小时内迅速生长,然后一段时间后很快消失,大型的蘑菇紧随其后。
以上海为例,上海地区在4月份天气开始回暖,同时有降水,一些比较急的蘑菇可能已经出来了。6-7月份进入梅雨季,此时降水和温度条件最好,蘑菇会大量出现,这波蘑菇热潮会一直持续到9月份。至10月份蘑菇开始变少,入冬后只有零星几种耐寒的蘑菇会出现。另外,还有一些多年生的多孔菌以及耐旱能力很强的木耳终年可见。
城市里的蘑菇
城市中,在公园、树林环境中蘑菇会比较多。这也取决于具体城市,例如广州在很多的地方都有蘑菇,而上海这种多样性海沟只有零星的几处蘑菇分布比较几种。
尽量去人工干预比较少的地方,比如森林公园、原生树林、小山等等,这些地方蘑菇多样性较高。
城市蘑菇喜欢的生境
木生菌往往喜欢在大段潮湿的木头上生长,例如那种布满苔藓的木头,很干燥的木头常常只有无聊的多孔菌。木桩、木屑等环境偶尔也有木生菌。地生菌往往喜欢在落叶丰富的环境中,这样的土壤较为松软湿润,腐殖质丰富,适合蘑菇的生长。经常清理落叶的公园蘑菇很少。一些小区、公园、绿化带里的土壤粘性大,土壤板结,常年干燥龟裂,蘑菇也非常少。共生菌往往喜欢和针叶树、壳斗科植物(橡树)共生,因此在这些树林中经常能发现。
城市环境中的草地绿化带也经常有独特的真菌群落,雨后在草地上转几圈,经常能发现不少蘑菇(当然,种类肯定比不上原生环境多)。
去山里找蘑菇
山区中很多的地方都能找到蘑菇,尤其是在山腰,山谷和山脚等比较湿润的环境,山顶处有可能因为阳光过强或土壤层太薄(南方一些喀斯特地貌的山顶基本就是碳酸钙,土层很薄或无)蘑菇比较少,这取决于具体的山,可以请教当地有经验的采菌人。
在山中可以寻找壳斗科(橡树)和针叶树林,这些地方经常会出蘑菇,落叶多的环境记得留意地面上有没有鼓起的鼓包。竹林、高山森林(以杜鹃等物种为主的树林)也常有蘑菇。

做好准备


以下是采集蘑菇时可能会用到的物品清单:

必备物品:一些可选的东西(粗体为推荐的物品):

两朵完整的蘑菇。从头到脚都要采集回来,最好别断脚。

蘑菇原来的照片和烘干成标本后的照片。烘干后会丢失很多重要的宏观形态特点,但是微观的形态得以保留(干标本一般浸泡在5%的KOH溶液中进行复水,在显微镜下就可以观察微观形态了)。我收集的标本都是像这样放在自封袋中的。

干果机。

采集、鉴定和处理标本


“采集标本”只是采蘑菇的高端说法而已。采集一份标本你只要做以下事情


采集蘑菇
采集时,最好将蘑菇完整地采集下来,很多蘑菇的关键性特征很脆弱。例如:一些蘑菇菌盖上的鳞片或菌柄上的菌环很容易蹭掉;蘑菇菌柄基部的菌托容易断裂在土里等等。这些都会极大干扰蘑菇的鉴定。
如果有很多蘑菇,最好不同生长阶段的都采集一两个,并且有意留下几个让它们继续繁殖。如果采集标本是处于研究意义,每个物种采集3份标本就差不多足够了。
采集下来的标本放在上述的容器里。如果装在密闭的容器里,需要注意水汽导致腐烂的问题。如果可以,请将不同的蘑菇分开装防止孢子互相污染(对于长得差不多的蘑菇,同一块木头或距离20m以内的蘑菇可以看作同一种,否则当作不同种处理);如果条件不够,请至少确保回到家后你能把不同种的蘑菇清楚地区分开来。另外,鬼伞采集后需要尽快进入下一步操作,否则可能会直接化成一滩墨汁。



如何拍照
一句话:多角度,含生境。对蘑菇进行全方位的拍照。菌盖反面的菌褶等结构、菌褶和菌柄的连接方式、鳞片菌环等特殊结构需要着重拍摄,蘑菇的生活环境也要拍摄。具体的拍摄技巧可见 如何给蘑菇拍照

烘干蘑菇
在进行烘干这一步骤之前,最好仔细观察新鲜的蘑菇样本,多拍照记录,因为一些特征在烘干后会丢失。
烘干蘑菇一般使用食品干果机,网上即可购买,干果机可以持续数小时吹40-50摄氏度的风,很适合烘干蘑菇。若天气晴朗干燥,也可以自然风干蘑菇标本。不太建议用干燥剂,干燥剂很难完全干燥,且干燥过程需要大量的干燥剂,很浪费。烤箱也可凑合使用,注意温度不要超过50摄氏度,否则你可能会闻到一股香味——然后蘑菇就被烤熟了...
烘干后蘑菇的形态变化非常大,在烘干时,可以在不同蘑菇标本旁边放上标签,尤其是对于红菇属这种烘完全变成一个样子的讨厌类群,一定要放标签,否则很容易搞混。如果蘑菇太长烘干工具放不下,可以将蘑菇的菌盖和菌柄分开烘干,如果太厚可将蘑菇纵向切开。
一般小型蘑菇烘4-5小时,大型蘑菇可能烘10小时以上,烘到蘑菇完全干燥,变硬变脆为止。
蘑菇标本制作也可采用酒精或福尔马林浸泡,这样虽然能一定保留蘑菇的外观,但取用标本会很麻烦。

寄送标本
许多菌物学家手头有价值的标本都来自于爱好者的贡献,当有一位菌物学家拜托你”采集一份标本“时,可以将将标本放在自封袋里,用泡泡纸等做缓冲,寄到菌物学家指定的地点即可。
寄送的标本不用烘得很干,那样蘑菇会很脆,路上容易碎裂。也不需要放干燥剂,干燥剂袋子和标本碰撞也可能导致碎裂。一些性质特殊的蘑菇(如容易自融的鬼伞)可能需要冷链运输。如果对方是做食用菌工作的学者,寄过去的标本需要分离菌种,则不需要干燥标本,将新鲜的标本用纸巾包裹装在锡箔纸里,泡沫纸做缓冲,寄出即可,保证标本的新鲜透气。
该记下的标本信息
这一部分非常重要,因为有关标本的很多信息都能帮助鉴定,但这些信息常常被忽视。常规信息包括:采集人真名、采集地点、采集时间等。
除了常规信息,很重要的是标本的生态信息以及一些制成标本后会消失的信息。具体是以下内容(除了用手写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多角度拍照来记录这些信息):

生态信息

蘑菇与周围环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其周围环境的信息可以辅助鉴定。
蘑菇的生长方式单生即一朵蘑菇独自生长。
散生和群生都指几朵蘑菇在同一块地方生长,主要区别是前者蘑菇之间的距离更远,两者的界限比较模糊。
簇生指几朵蘑菇基部连在一起生长。
蘑菇的生境
地生Terrestrial
它是长在哪种生境?
  • 草地上(什么样的草地?在城市里,人工铺设的小块绿化草地吗?或者诸如高尔夫球场、牧场草场等大面积的草地?还是原生的草地?草地上的野花野草多吗?)
  • 裸露的土壤上(蘑菇的地菌柄有伸到地下的趋势吗?如果是,是在地下不远处连着一只虫子,或者一直延伸到地下深处的腐木、蚁巢?这块地方有可能被火烧过吗?)
  • 树林地表(什么树林?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小灌木丛或者是高山森林?是原生的森林,或者看着像人工林?能认出附近的树种吗,或者至少拍个照?蘑菇是真的长在树林土壤上,还是地表的落叶层上?)
  • 落叶层(如果蘑菇没有接触到地表,而是附着在落叶上,很可能是生长在落叶层上而非土壤上。留意附近落叶上有没有菌丝。能认出周围的树种吗?针叶树,阔叶树,还是两者都有?)
  • 粪便上(能认出是谁... 算了)
  • 苔藓层上(是真的生长在苔藓层上?还是其实生长在苔藓以下的土壤上?)
  • 它有没有可能生长在地下掩埋的木头上,或者地表的木屑上,使其看起来像地生?地面上有没有混杂大量的木屑?(一些森林,人工铺设草坪的地下经常会有掩埋的木头)

生态信息有时非常重要:这朵菌盖有网络状花纹的光柄菇在雨中冲刷了很长时间,许多关键性特征都丢失了。有类似花纹的光柄菇物种包括黑边光柄菇P. atromarginatus或皱盖光柄菇P. umbrosus,前者生于针叶树,后者生于阔叶树上,在其他特征丢失的情况下这是唯一可靠的区别了。遗憾的是,采集团队中没人记得当时那颗倒木是什么树种。(后续:第二次采集时,确认了它生长在针叶树树干上)
木生Lignicolous
请判断:
  • 是被做成扶手、椅子、凳子或者经过切割的木头吗?还是树、圆木、树桩、树枝或树皮等?
  • 如果是树或者树的一部分,树还活着吗?还有绿叶吗?如果死了,是倒木、立木还是树桩?
  • 如果是树,树是什么种类?(很多情况下,如果没有特别要求,你只要判断是针叶树还是阔叶树即可。如果是死木,可以看看附近有没有同种的树木来判断,有经验的人也可看树皮和树枝的排列方式判断是针叶树还是阔叶树。)


一些特殊的生活方式
虫寄生和菌寄生。
  • 如果寄生在昆虫上,昆虫的躯体是埋在地下还是露在地表?昆虫的种类能判断吗?是半翅目(蝉、蝽),鳞翅目(毛毛虫、蝴蝶、蛾子)或者其他种类的昆虫?
  • 如果生长在其他蘑菇上:两朵蘑菇形态上相似吗?被生长的蘑菇有没有腐败的迹象?(如果形态相似且被生长的蘑菇无腐败迹象,两者可能是同一种,是生长畸形导致的结果)如果你认为是一种蘑菇寄生在另一种上,能否判断被寄生蘑菇的种类?

水生Aquaticus
是真的生长在水中?或者只是下雨后临时积起的小水塘,恰好淹没了蘑菇?
如果是真的生长在水里,那太好了,现在关于淡水蘑菇的记录非常少,且还没有任何一条关于咸水蘑菇的记录,你发现的很可能是新物种。请记录以下内容:是整个蘑菇都淹没在水里吗,还是半个浸没在水里,半个身子露出来?是一条小河、池塘,还是芦苇荡、沼泽等环境?

这朵乳菇受伤后流出了白色乳汁。

蘑菇自身的信息

一些信息在蘑菇采集下来或者干燥之后会消失。
  • 受伤是否分泌乳汁(乳汁的颜色?乳汁的量?分泌乳汁的位置?一些蘑菇的乳汁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会变色,可留意)
  • 受伤是否会变色(哪里变色?变成什么颜色?变色的速度?子实体各部位变色情况相同吗?一些牛肝菌的鉴定就很依赖子实体各部位的变色情况,可以将整个蘑菇纵切开以直观展现变色情况)
  • 是否有特殊气味(请简单描述,至少说明是宜人还是恶心的)
  • 是否有假根(但在采集标本时断掉的?)

下面是一个标本信息表的案例。

大型真菌标本采集信息记录表 采集编号:
基本信息
采集人:采集地点(具体地点,或者编号):
采集时间(yyyy-mm-dd):海拔(m):
经度:纬度:
初步鉴定-中文名:初步鉴定-拉丁学名:
生境信息 类型:木生 土生 落叶层生 粪生 寄生 地下
环境:针叶林 阔叶林 混交林 灌木丛 草地 裸露土壤 水下
备注:


习性:
单生Solitary散生Scattered群生Gregarious簇生Fasciculate
特征 受伤分泌乳汁
受伤变色
特殊气味
有假根
备注:

储存标本


标本的用处特别多,在菌物学上,它是证明一种蘑菇的确分布在某一处的最好证据,它也是发表新物种的依据。若你当前无法或者没有空进行鉴定,可以先保存标本,然后留到以后再去鉴定。因此一定要有保留标本的意识。
标本馆中,一般将标本分装在不同的纸盒里,记下相关信息,然后将纸盒妥善放置在金属的柜子里保存。我个人喜欢用自封袋+食品干燥剂的组合来保存标本,这样既省钱还省空间。在储存标本的容器上记下标本的采集人、采集地点和日期,上面提到的有必要记录的信息,以及你的初步鉴定。在网上购买两种大小的自封袋:12×17cm、8×12cm即可基本满足需求,遇到一些特别大的蘑菇可能需要14×20cm的袋子。你还可以自创一套编号系统,然后将每个编号对应的标本信息做成电子表格。


查询资料


在鉴定蘑菇时,经常会需要查询某一个物种或者蘑菇类群的资料,以便将其描述与手头的标本对比。


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

图鉴 图鉴内一般会列举特定地区的常见蘑菇物种、它们的照片以及简略的描述。图鉴对于初学者来说很方便,可以按图索骥查找。但蘑菇的宏观形态变化很大,这样的鉴定结果不太准确。
国内的蘑菇图鉴工作还很落后。现在,时效性最新的全国性图鉴是2015年出版的《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中原农民出版社),但其中依然有很多过时内容,我们还在等待更新的图鉴出版。
另外,不同地区还有地区性图鉴,但地区性图鉴中有很多水书,需要注意。
如何寻找图鉴? 图鉴在网络购物平台上搜索即可,实体书太贵还可寻找电子版,本站上提供部分图鉴的电子版。







一篇论文在网站上的介绍(并非全文),下方的abstract是文章的摘要而非全文。这是一篇open access文章,允许免费下载全文,但其他大多数文章不能直接下载,想要免费阅读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全文。


上述论文的全文。

文献资料 论文是由学者发表的学术研究文章,国内国际上都有很多论文。如果已经确定蘑菇属于某一类群或怀疑是某个类群,需要查找某一类群的相关资料,可以去寻找相关的论文。一些论文是针对系统学的,另一些则着重研究一块地区的真菌多样性情况。图鉴与论文的差异是:


如何查询想要的论文? 中文文献可以在知网、百度文献等网站上查询;外文文献可以在Google Scholar(国内只能用镜像网站)上查询。
如何找到论文全文? 通常,找到一篇论文后并不一定能获得其全文,通常只有对全文的一段简短概括,称为摘要abstract,想要获得全文需要付钱。一些外文文献的全文可以免费在Scihub、Researchgate等网站上找到;部分中文文献全文可以在道客巴巴上找到。







专著:中国真菌志第五十二卷环柄菇类

专著 专著是针对某一个类群的集合性书籍。专著一般都是由专门研究该类群的菌物学家编写,他们会查询大量的论文资料,并加上自己的研究结果,汇总成一本书籍。例如,《中国真菌志》系列、《中国小菇科真菌图志》等。专著中的描述很全面,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晦涩难懂,而且一些专著中是没有彩图的。专著有权威性,会针对我国的物种展开具体的介绍,不过现在有相关专著的蘑菇类群很少,且一些专著已经太老旧,因此大多数时候还是需要自行查询国内外资料来了解某个蘑菇类群。












最后,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菌物学界做出了重大贡献的菌物学家——李玉老师的赠言结尾。


广大的爱好者是菌物研究的内生动力;祝大家与菇为伴,与菌同行!

——李玉,2023.07.07




(正文完)

标签:[无]
发表时间:2023-04-22
发表者:卷柏
历史版本:7
上次编辑:2023-04-26